德宏电力发展见证边陲大地七十载沧桑巨变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09-19 17:31:2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发展中的光伏用电

吊车安装铁塔

德宏供电局走进商铺为客户介绍低碳生活理念

220千伏GIS室内组合

  新中国成立后,德宏各族儿女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开拓创新建设美好家园,70年的砥砺奋进,70年的铿锵前行造就今天的边陲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处处日新月异,一个富裕开放、和谐安宁的新边疆呈现在众人的面前。为充分展示70年来边陲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生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本报驻德宏记者深入边陲大地,聚焦城乡巨变,通过所见所闻所感,为大家讲述边陲大地波澜壮阔的70年,挖掘报道新时代新征程中各部门共同谱写中国梦的举措和成效,营造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展现边陲广大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祝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德宏电力工作者深深植根于边陲大地,以责任诠释初心,用行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承诺,为德宏成功实现从封闭到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成为我国沿边对外开放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谱写出一曲又一曲辉煌的赞歌。

  德电发展:在艰难曲折中一路前行

  德宏州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优势,但由于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解放前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电力发展更无从谈起,全州各族人民一直过着“松脂照明、火塘取暖、菜油点灯”的无电日子。直到1932年,盈江干崖土司刀京版的弟弟刀保固从缅甸仰光购进一套3.9千瓦发电机组运回国,并随机聘请了两名外籍发电人员,将发电机安装在土司署内发电,每晚发电4个小时,供土司署内及附近的40余户人家照明,开始了德宏有电的历史。1936年该发电机组因燃油昂贵、不善修理,于5月停止运行。1939年11月,民国政府中央飞机制造厂迁至瑞丽雷允,建设安装自用火力发电厂,为飞机制造厂和该厂职工医院供电,后因日本入侵,为不给日本人留下有用的东西,机场人员在撤离后将机场炸毁,火力发电厂被夷为平地,此后德宏各族人民又进入无电的生活。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德宏,德宏和平解放,德宏的各族儿女在“瘴疠之地”轰轰烈烈地开启了建设之旅。随着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加,德宏电力人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德宏的电力建设中,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满腔的热血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凭借聪明的才智,用勤劳的双手在边陲大地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954年,畹町镇广播站购置1台小型发电机,容量为2.5马力,供广播宣传用,1955年5月1日,芒市电厂12千瓦机组发电,以低压线路向机关供电,1957年9月1日芒市火电厂正式发电,分别向城区机关和部分居民供电,1957年9月风平水电站发电,德宏州开始用上了水电。芒市果朗河电站三次上马,三次下马,历经16年建成,其艰辛可想而知。改革开放后,德宏电力工业坚持实事求是,多渠道多元化集资办电的发展道路,德宏电力得到长足发展,德宏电力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5年,云南电网公司德宏供电局成立,成为德宏电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主力军,2008年德宏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并入云南电网公司,德宏电力工业跨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高自动化的新时代,加入了西电东送的队伍,建成了500千伏德电外送大通道。为促进德宏电力事业的全面发展,2013年12月30日,德宏供电局与德宏供电公司合并成云南电网德宏供电局。合并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德宏供电局全体干部职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各自的岗位中,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了售电量和外送电量的双增长,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成为德宏州的支柱产业。

  从煤油灯到电气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用电尚未解决之时,边陲数十万农民根本无法触摸到电力的文明之光,依然过着“耕地靠牛、照明靠油、用水靠挑、碾米靠推”的无电生活。德宏供电局职工李茂增(原德宏供电局副调研员,2017年正式退休)在德宏从事电力工作42年,在42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德宏电力的多个第一,见证了德宏电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他告诉我们,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陇川陇把糖厂因电力不足,甘蔗无法开榨而被老白姓拿来围院墙。那时建设电站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参与电站建设的职工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边学边干的。农村电力事业直到1979年,水利电力部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农村电网整改会议,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在中国农村大地上蓬勃开展,掀起农村电力事业发展新篇章。1983年,芒市(原潞西县)、畹町被被列入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1989年,芒市、畹町通过省级验收,1994年梁河、盈江、陇川、瑞丽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1995年全部通过了省级验收。德宏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州市。1994年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开始实施,电力系统开展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竞赛活动。无数电力施工人员在崇山峻岭之间架设电杆,把光明也把致富的希望送进农村。1998年,国务院针对我国农村电网水平落后,农电管理体制混乱,电价奇高,农民用不上电的状况,作出了“两改一同价”的重大决策(即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实施了两期农网建设改造、西部农网改造等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宏州农网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10年,德宏州农村用电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全州户通电率为100%,农村用电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2009年,为让村民夜间出行安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德宏供电局实施了“村村亮”工程,如今德宏州已经有1626个村寨亮起了路灯,每当夜幕降临,闪烁的灯光将城乡连成了一片。

  祖孙三代电力人

  新中国成立后,国运兴、电力兴,点亮祖国的梦想,在无数电力人的心中如日方升。今年76岁的聂兰英是芒市供电局的退休职工,1967年为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她丢下男友,与其他同揣梦想的伙伴一起来到边陲德宏,驻扎在芒市果朗河电站的工地上,开始果朗河发电厂的建设,白天她们挥起铁锹、锄头在工地上辛苦地劳作,晚上一群姐妹们住在工地上能望见星星的篱笆房谈天说地,畅想未来。那时,她们最怕的是下雨,雨天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房间里无一处是干的,工地附近是杂草丛生,蚊虫叮咬得她们满身是疙瘩,奇痒无比,有时还会有蛇出现在她们的房间里,把她们吓得大喊大叫起来。时间不仅教会他们如何工作也慢慢地教会了他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克服工作条件的艰苦,而且还要克服许多其他的困难。直到1974年,历时16年的果朗河电站才竣工发电,果朗河电站的发电为德宏州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促进德宏经济繁荣和边疆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追随聂兰英的步伐,在保山税务局上班的朱恩蒲放弃了保山的工作,来到果朗河电站,当了一名电力工人。1969年在单位领导、职工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聂兰英与朱恩蒲结婚了,婚房是一间简陋的工棚。果朗河电站建成后,夫妻俩被安排在帕底变电站工作。随着儿女们相继出生,经济压力大,为了节约一点费用,身为变电站的双职工,家里煮饭、烧开水都是烧柴,而不是用既方便又环保的电。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他们要到芒市,有时在马路边等一天都等不到一辆车。那时他们最怕刮风下雨了,好多时候他们都是冒着大雨出去工作,尽快恢复用电,不像现在,变电站都实现了无人值守。据朱晓碧回忆,在她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常常骑着单车出去收电费,一走就一个星期或是更长,父亲每次出去收电费都要在军用的帆布包里放一个青霉素的小药瓶,里面装有敌敌畏,每次回来,父亲都会将帆布包里的钱倒出来放在桌子上,大多数是一角、两角,一分、两分的,父亲一边将它们一张一张地叠好,一边给她们讲出去收费的一些趣事,还一边告诉母亲,这次要帮谁家垫付电费多少,第二天父亲再骑着车子来到芒市将叠好的电费存入银行。父亲虽是收电费的,却经常帮村民买东西、接电线、修开关、换灯泡等,小时候家里饭桌上,父母谈论最多的都是工作上的事,经常的耳濡目染使他们也爱上了这个工作,长大后,她哥哥、她姐和她都在电力部门上班。去年他侄儿大学毕业,参加校园招聘,也成为德宏电力的一名职工,现在在陇川供电局工作。子孙三代亲历和见证了德宏电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征程,他们为德宏电力事业的发展尽情挥墨,谱写了万家灯火、电网情深的华丽篇章。

  边陲农家因电而兴

  “老板,结账”“老板,我们这桌多少钱”“老板,帮我们算一下钱”,每逢节假日及双休日,芒市镇回贤村一组的老陈农家乐就显得十分繁忙,老陈夫妻俩一个在厨房里忙碌,一个一边麻利的算账、收钱,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善谈的老陈趁空档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祖祖辈辈都是下地干活的农民,根本不敢想不干农活了,生活咋样,没想到今天,不干农活不仅可以生活,而且还生活得很好。”自从回贤寨搞起乡村旅游后,他家就开了一个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女儿在花海卖票,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来老陈农家乐吃饭的村民胡加毕告诉我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前,回贤村村民们都用着带罩子的煤油灯照明,家里没有电器,生活生产受到很大制约,直到80年代初才真正用上电。当时的电压很不稳定,晚上照明灯泡昏黄,能看个电视就不错了,后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一根根银线飞架犹如一条条通村公路,进入到每一户百姓家,在充足电力的支撑下,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也陆陆续续地走进村民的家。电网升级犹如强心剂,进一步坚定了村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在充足电力的支撑下,回贤村搞起了乡村旅游,村里已经有九户人家开起了农家乐,村里开观光旅游车的村民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其他工作人员有3000元、2000元不等的收入,村民们还享有旅游收入的分红,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村民们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提高与飞越。从煤油灯到电灯,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脱贫到致富,回贤村只是这些年来边陲农村发展中的一个侧影。电力,这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将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让农村这道风景线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不断刷新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支撑了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不忘初心再创辉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70年的砥砺奋进,边陲大地建设已是硕果累累,沿边开放前沿的德宏正以无限的魅力吸引国内外宾客的关注,纷纷来德宏投资兴业,高速发展的德宏电网将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撑。翻开德宏电力发展史,从那一页页的文字记载中,我们看到了德宏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段充满艰辛曲折而又不断发展、不断走向辉煌的历程,德宏从有电到1966年装机容量突破10万千瓦用了65年时间,装机容量从10万千瓦到突破100万千瓦用了12年时间,到2018年底,全州装机容量超过了334.71万千瓦;电网电压等级从有电到35千伏用了39年,从35千伏到110千伏用了17年,从110千伏到220千伏用了18年,从220千伏到第一个500千伏仅用了3年。至今,德宏拥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5座、110千伏变电站18座、35千伏变电站34座。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已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率达83%,无人机巡线、带电高空作业等已广泛使用,如今德宏电网已经建成以500千伏为中心,以220千伏为骨架的主干网,以110千伏为辐射全州主要负荷区的供配电网,德宏电力不仅满足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及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且还通过西电东送支援了其他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70年来,一座座发电厂、一基基铁塔、一条条银线见证了边陲大地的沧桑巨变。70年来,一代又一代德宏电力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将德宏电网打造成了高效智能绿色可靠的电网,为德宏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促进德宏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沿边开发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新的征程中,德宏电力人将不辱使命,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孙华 尹绎雅 记者 赵碧华)

责任编辑:郭云旗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本次活动拟开展主题融媒报道、摄影作品征集、理论评论阐释、幸福长卷绘制、线上线下互动、宣传联盟构建等“六个一”大型网络宣传。

2024年03月11日 16:56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地处祖国南疆,拥有国际性口岸4个、双边性口岸1个、边民互市贸易点14个,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多的城市。

2024年03月11日 16:45

陈真永说,大理对古城保护核心区临街商铺立面风貌进行规范提升;对古城内保存较好,具有建筑文化、历史、工艺科研价值的传统院落进行活化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41

今天,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整理长图,带您一分钟速览2024全国两会“云南好声音”。

2024年03月11日 16:38

2023年,全国累计完成4.2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4亿吨粗钢产能烧结球团脱硫脱硝、料场封闭等重点工程改造,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出问题整改……

2024年03月11日 16:31

平遥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好千年古城作为重大任务,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利用。

2024年03月11日 16:23

杨宗科希望,相关部委加大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在项目、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汉长安城遗址国土空间规划

2024年03月11日 16:15

王学锋建议,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信息平台建设,将各类保护要素纳入信息化平台并动态维护,并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共享和共同保护。

2024年03月11日 16:07

石磊建议,应以古法维护,遵循修旧如故原则,在尽量保留传统建筑原构件、原材料、原工艺的同时,将不得不补充的新构件与原构件区分开来,并加强传统技术和工艺人

2024年03月11日 16:00

3月8日,云南滇中新区管委会、山东大学、云南省科技厅在青岛签订共建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合作协议。

2024年03月11日 15:52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